“雙十一”過后,網購族的購物車空了,小區的垃圾桶卻滿了,大量包裝箱、膠帶等快遞垃圾產生。
昨日,記者走訪了解到,大部分人拆包裝后會直接扔進垃圾桶。目前,武漢已有快遞公司實施有償包裝,還有的建立了回收包裝機制,對包裝物循環再利用,但快遞垃圾回收利用仍顯不足。專家建議,社區內就應設置快遞垃圾回收桶。
為保證運輸安全,包裝“寧多勿少”
昨日上午,記者在中通海工站點看到,10平方米的門店內,擺滿了塑料袋、紙盒、編織袋和紙箱子。除塑料袋外,所有快遞包裹都纏著或白或黃的膠帶,大物件還扎扎實實“裹”了幾圈。
快遞員張師傅介紹,通常,一件網購商品送到顧客手上都會被包得里三層外三層。發貨前商家自己要包裝,快遞員收件后還要“加封”一次,確保貨物能長途跋涉。他無奈表示,有時包裝物的重量會超過商品本身,但為運輸安全,包裝時“寧多勿少”。
“膠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。”張師傅告訴記者,一個快遞站點平均每天用完一卷150米的膠帶屬正?,F象,最多時一天要用3卷。
快遞包裝在消費者手中難以有效回收
家住寶豐路的官女士一周能收七八個快遞。官女士說,快遞包裝里小些的紙盒只能順手扔進垃圾桶,結實些的紙箱和袋子會拿來當成一次性垃圾箱、垃圾袋。“當成廢品賣不值錢,放在家里又占位置。浪費蠻大的,好好的盒子甩了,也是沒辦法。”
記者隨機采訪十多位市民。他們拆剩的快遞包裝,多是直接扔到垃圾桶,僅個別留作他用。“平時一星期能收20多斤紙箱,算上箱子里塞的東西,加起來一個月有100多斤。‘雙十一’后紙箱更多。”環衛工余師傅說,營房片區像這樣的快遞點有4個,分散在新舊小區內,小區和快遞點附近的垃圾桶這幾天都堆滿了快遞垃圾。
昨日,一家廢品回收站的老板告訴記者,自己怕遇到快遞紙盒,處理起來麻煩。“體積小的盒子不壓秤,有的還跟各種垃圾混在一起。我們要把粘在外面的膠帶去掉,分揀耗費大量人力,處理起來耽誤時間,頭疼!”
今年8月,《人民日報》發表文章《中國快遞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% 部分有害物超標》指出,目前中國快遞業中紙板和塑料實際回收率不到10%,這些包裝大多被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,給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。據中國快遞協會預測,今年“雙十一”期間,整個快遞行業處理的快件量或達10.5億件。這個壓力還會增加。
武漢已有快遞公司對包裝物循環再利用
今年,國家郵政局出臺《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》,其中明確到2020年基本建成社會化的快件包裝物回收體系,提出在源頭上鼓勵快遞企業使用易于回收的包裝物,推動包裝物的生產方、使用方和終端消費者共同參與包裝分類和回收。
記者走訪了解到,一些積極的變化正在武漢悄然發生。在中通海工網點,有個角落專門用來堆積收件者留下的紙盒。在順豐香江路網點,市民寄件時若要求提供紙盒包裝,需額外繳納包裝費。費用按紙盒大小收取,小號1-2元,承載1.5公斤-3公斤;中號3-4元,承載5公斤-10公斤;大號5-6元,承載15公斤。該網點負責人說,采取包裝收費后,有些市民會自己準備好紙盒。
專家建議:社區內設置快遞垃圾回收桶
昨日,中國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總經濟師邵中華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,社區內可設置專門的“回收桶”,回收快遞包裝物供循環再利用。
“膠帶難以降解,隨意處置危害環境。”他認為,應該鼓勵商戶使用綠色易降解的包裝物,并對無污染和有污染可能的包裝物進行特殊標記,幫助公眾簡單識別,養成垃圾分類習慣。
邵中華說,作為買家,在商品完好的前提下,應對包裝新舊程度寬容一些。賣家盡量避免過度包裝??爝f公司應設立專門回收包裝的機制,或許更能吸引回頭客。包裝物生產商可在紙箱合適位置設裁剪線,沿線剪裁以方便將其作為儲物盒、集納箱,便于二次利用。政府也應當盡快給予政策支持。
|